微软有什么,微软能做什么,以及“微软想对它的消费者说什么”?
有37年历史的微软,作为一家创新科技公司,有点老了。
在这37年里的后10年中,它被《纽约时报》、《彭博商业周刊》或者《连线》好几次宣布死亡,但最有名的宣判则来自硅谷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2007年4月写的一篇博客《微软已死》。他说微软直到2001年还是一家危险的公司,但2005年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财务状况不错,但那些关注科技最前沿的人已经不会看它了。
微软现在依然很赚钱。在截至2011年6月底的财年里,微软总营收699.43亿美元,利润231.5亿美元,并且以23.4%的利润增长率成为IT历史上首家超过200亿美元的企业。苹果是第二家,因为它们的财年到9月底才结束。而4月20日发布的微软2012年第三季度财报,则以174.1亿美元超过了华尔街的预期。
在互联网、开源软件和智能移动设备的竞争当中,微软一直表示它还能保持轻盈,就像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n Ballmer)总是轻盈地出现在各种公开场合一样。5月23日下午5点,他大步跃上北大百年讲堂,嘴里咬着PPT遥控,和着音乐节奏大力鼓掌。他只在中国停留一天,这是赶往机场前的最后一项工作─但你完全看不出他在此之前已经开过两轮客户会议、一小时多的员工大会,还在中南海参加了政府会见。
几乎所有演讲时间都给了即将发布的Windows 8。鲍尔默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的采访时说:“我们在重塑Windows。手机版的Windows、PC版的Windows、平板上的Windows、云上的Windows,给英特尔架构的Windows、给ARM架构的Windows……”说到这里,他突然加快语速,音量提高好几十分贝,“呼!一切都是Windows。”
没什么好奇怪的,这就是鲍尔默的经典Style。在短短40分钟的采访中,他嗓门提高了6次:除了Windows,分别出现在他提到Bing、“使用Xbox 100小时”、“3.5亿用户”和“酷就是受欢迎”的时候。这些就是鲍尔默眼中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微软最重要的东西。一切都像有备而来,他不会把肺活量浪费在那些没用的东西上面。
微软一向是有备而来的样子。“微软进入一个新产业,可以从零开始,一般用5年到10年的投入成为这个产业的第一或者第二。我们有这种韧性。”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他承认微软的研发是“技术+应用”导向─这意味着微软不太容易成为最早向消费市场推出颠覆性产品的人,但微软的竞争优势在于它不惜一切代价进入被发现的新市场。
比如手机或移动互联。在中国刚刚推出两个多月的Windows Phone 7是在iPhone推出五年之后用来对抗的新产品,虽然所有人都认为它反应过于迟钝了,但没关系,更“强大武器”已经准备好了。
这就是让鲍尔默叫起来的Windows 8操作系统。它看起来不仅可以打败iOS,而且在每个领域都瞄准了对手,包括最重要的那个对手Linux,这个原本只是赫尔辛基一个大学生研究项目的Linux如今已经遍布大多数消费电子产品和网站,比如安卓、亚马逊Kindle电子阅读器和Facebook。据Linux基金会执行理事吉姆·策姆林(Jim Zemlin)所说,到2011年为止,它还被应用到了70%的全球股票交易系统。
如果站在微软的立场上,你可能也会反对Linux,因为它不同于你为之骄傲20余年的商业模式。微软的成功建立在可出售的软件之上,换一个拗口的说法,就是“技术产品的商品化”:回到1980年代末,PC刚刚兴起,系统或者由硬件厂商提供、或者由用户自行编写,这让软件成为一种不仅昂贵而且局限于计算机爱好者圈内的东西。而微软与IBM签订了一份协议,它保留操作系统所有权,并被允许向其他PC兼容厂商出售,这也就是你日后看到遍布全球的Windows操作系统光盘。
开源系统的逐渐流行和谷歌的崛起对于微软来说意味着一件事情:软件越来越关键,但它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发生了变化,难以进一步垄断,而还有更多未可知的事情不在自己掌控之中。“PC时代有三种模式:苹果垂直整合的系统,Linux完全开源的系统以及微软,我们叫做Managed System,可控的系统。”张亚勤对《第一财经周刊》说,“Linux混乱,完全没有管理,而微软足够成熟、足够稳定。”虽然2008年微软在它的Azure云服务里加入了一些开源平台─对微软来说算是史无前例的动作─但无论是张亚勤还是鲍尔默,提起开源的时候,态度依然是“但它是Linux”。
Windows 8就是这样一个“可控的系统”。“微软希望开发者严格符合它的所有规范,Windows Phone开发有好几百个标准,一个一个去看,比其他的平台更严苛,但也让系统更加统一。”已经研究过开发者条款的街旁创始人杨远骋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街旁是Windows系统手机的金牌合作伙伴,而网易旗下的有道词典也是Windows手机的装机软件,它和微软的合作介绍者是诺基亚。
尽管这个最新的操作系统预期要到10月之后才会上市,但迄今为止,前期评测都给予了肯定评价。Windows 8的Metro界面设计适合触摸和手势操作,专为Windows Phone 7、搭载ARM处理器的平板电脑、搭载英特尔芯片的PC和Xbox而设计。换言之,微软试图用一款操作系统统一PC和移动设备。测试者称,Windows 8可以支持多项任务同时操作而不减慢运行速度,重启所需时间不足8秒,你可以一个月才关机一次。至于Metro界面,则以“动态磁贴”的效果改变了苹果主导的App呈现方式。
“Metro使用沉浸式页面,忽略了边框,内容优先。它可以拉近使用者与应用程序之间的距离。”微软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在搭载了Windows 8的索尼平板样机上,用户可以通过不同手势迅速切换程序,极少使用到Home键。在Metro界面里,微软还隐藏了原始的桌面程序,一键即可切换到熟悉的Windows界面,在这里使用资源管理器和Office软件。从始至终,这块平板都插在一个装有物理键盘的底座上,你也可以把它看作一台PC。这个混搭功能虽不新鲜,但被《华尔街日报》认为是足以挑战超级本、MacBook和iPad的最佳组合,因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微软认为Windows 8本身就是一个颠覆性创新,且对于拥有3.5亿个全球用户的Windows操作系统来说,是个不小的冒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围绕Windows 8进行重新设计,包括Bing、Skype、Office等等,它们都因为Windows 8而改变。”鲍尔默说。
“我曾经说过,微软历史上有三个最重要的日子。第一个是比尔创立公司的日子,第二个是Windows 95推出的日子,它标志着智能设备大行其道,而第三个就是Windows 8的推出。”鲍尔默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一年后再见时,人们一定会相信我们变成了一家创新型公司。我想他们会的。”
这可能是继Xbox之后,微软第一次需要耐心思考个人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对于一家习惯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企业用户身上的公司,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在5年之前,IT技术是为企业服务的。5年前出现的大趋势就是IT的消费者化。消费者对IT产品提出更大的要求,两者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张亚勤说。他承认,苹果抓住了这个趋势,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驱动者。
微软从来不缺技术储备,但它研究的万千技术都只为既有的产品架构服务。比如它早于苹果研究出了成熟的多点触摸技术,但后者推出了iPhone,而微软推出了一个叫做Surface的咖啡桌般大小的产品,目标客户是旅游业、医疗业等企业级用户,因为“当时我们并没有认识到一个小界面也需要多点触摸”。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更早的浏览器上。微软研究院很早就有团队研究浏览器的技术,但并没有得到重视,只有在网景占领市场之后,微软才推出IE,并利用和Windows的捆绑优势重新成为主导者。
“网景出来了,微软说这很重要,我们就赶快把这些研究者移到IE里面做产品,”张亚勤告诉《第一财经周刊》:“所以这是一个时机问题,什么时候变成主流,什么时候开始投入做出产品。”
2000年,微软研发Windows Mobile,因为“一批为Windows写的程序可以被应用到手机上”,但它很快被以邮件和日程管理着称的黑莓打败。事实上,除了Xbox,微软在硬件产品上表现都乏善可陈:仅仅销售了两个月的Kin手机、Zune播放器,还有也许你都没有听说过的Courier平板,这个项目在iPad推出之后就被叫停了。
这些不好看的业绩已经被那些宣布微软出局的媒体说过无数遍,而如今放在微软面前一个严峻的挑战是:如何培养“微软”这个品牌在个人消费市场上的存在感。英国设计公司Pearlfisher的创意总监Jonathan Ford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人们对微软这个品牌没有爱。我80多岁的母亲有了iPhone,有了iPad,最近她想让我替她买个MacBook Air,理由仅仅是‘因为苹果有这么个东西’。你必须明白一个公司的品牌理念是什么,这是它们最大的财产。”广告公司BBH的CEO Simon Sherwood则问了一个问题:“微软想对它的消费者说什么?”在BBH伦敦总部,几百名员工的桌上几乎全部放着Mac电脑。而微软市场团队迟迟没能为公司推出一个统一的Slogan,因为总会有某个产品部门主管起来抗议备选方案没有体现他们部门的创新力。
这就是Bing遇到的问题。微软把每年营收的5%投入这个试图对抗谷歌的产品,最近它的全球市场份额增长到了接近30%。其实Bing是一种创新:它比谷歌更早致力于语义搜索,这是一种整合信息的解决方案—不仅提供相关性排名,而是试图给出全方位的解释。比如你在搜索糖尿病的时候,你会看到权威机构的简短定义,还有流行治疗药物和知名诊所的信息,最下面可能是Twitter最新发布关于糖尿病的讨论文章。2008年,微软花了1.15亿美元买下了Farecast,它能搜索全球航班并对机票销售做出预测;同年它又收购了创业公司Powerset,它也是语义搜索方面的专家。
但人们依旧认为谷歌是搜索的同义词。就像谷歌搜索团队的科学家阿米特·辛格尔(Amit Singhal)对《纽约时报》说的,用户习惯是帮助谷歌成功的一股巨大的力量,这些习惯建立在谷歌多年信誉之上。
说起来不可思议,微软试图用Windows 8一步到位。
“微软其实现在就做三件事:用Windows操作系统统一各种设备;‘自然用户界面’提供连贯的使用习惯,包括手机、Xbox,甚至电视和汽车;最后一个是云,我们处理大量数据,最终复杂的存储和计算都放到云里面去了。”张亚勤说。从iOS到Lion操作系统,苹果用了好几代产品才把触摸式的操作习惯应用到笔记本领域,让App取代原有的软件呈现方式,而微软现在正大力推广他们研究的自然用户界面,包括体感识别、手势和语音控制等。
在张亚勤为微软定义的颠覆式创新里,Kinect是最好的例子。微软把Kinect看作未来客厅革命的最大武器,而不仅仅是一个娱乐设备。2010年11月,微软正式发售Kinect,并在60天内售出800万台,成为全世界销售最快的消费电子产品。搭载Kinect的Xbox除了体感游戏,还能用语音控制流媒体搜索—按照Slate编辑在微软Redmond总部看到的,如果你要找《广告狂人》最新一集,你只需要告诉Xbox把它下载下来,不需要任何手动搜索。就这一体验而言,它好过苹果的Apple TV或者谷歌智能电视。
Kinect有可能成为微软最有想象力的产品—虽然到2012年1月为止,它在全球仅卖出了1800万部—在最初创记录的热卖之后,它并没有把这热度持续下去。它刚发布的时候黑客们对它的热情高涨。从硅谷机器人公司Willow Garage到麻省理工学院再到德国不知名的大学生,人们热衷于破解Kinect,再为它开发出诸如盲人导航系统以及3D照相机之类的智能设备。
微软劝告消费者“最好还是和Xbox配合使用”,并对黑客的做法不屑一顾,“他们只不过走我们设计好的路而已。”微软首席策略官Craig Mundie在接受《连线》采访时说。但3个月后,微软居然开放了一部分SDK(软件开发工具包)。
就像对开源的态度一样,微软正在意识到成千上万的人拥有他们从来没想到过的好主意,哪怕这些人的一部分就是自己的员工。两三年之前,微软总部发起了一项名为“车库计划”的项目,有点像Facebook的Hackerthon,后者的规则是工程师可以自由组队,在48小时内开发出新产品的活动。但不一样的是,“车库”只是一种松散的制度,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它最终的目的是鼓励微软的创新文化。
“我们希望工程师们跨越现有的团队,跳出日常工作,发挥他们的激情和想象力去做一些事情。”车库计划中国地区的推进者Alex Cobb这样说道,“员工在一个小团队中学会怎样合作或者领导一个项目,这对他们之后的晋升也有帮助。”他向微软的员工们这样解释这个计划:因为微软拥有“几乎无限”的资源,包括平台、产品和人力,如果有谁冒出一个好想法,大可以拉动三五个同事开始这个项目,然后将自己这件很酷的产品或者技术展示出来。
比如微软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邹欣团队开发的Face Party应用。这是一个基于Windows Phone的换脸程序,在应用商城中已经有十几万次下载。直接收到用户的反馈让他们很兴奋,“以前研究员接触到用户反馈,第一周期很长,第二不是直接的,都是经过销售部门传递到产品部门,再传递到研究部门。”邹欣说。今年1月,微软上海园区为员工们开辟了一块叫Space的办公区域,它是车库计划的本土化延伸,创始人卓伟雄最新的“Crazy Idea”是开发一个Kinect数据处理工具。
“微软的技术创新一直是自下而上的,比如最早的Think Week,每个人都可以写东西给盖茨,他一年会花几个星期去看每个人写的东西。”张亚勤解释说,在微软技术研发分成三个架构:研究院负责未来5年至10年内的技术,产品部门负责2年至5年内的具体应用,还有一个负责产品孵化的部门,分布在各个产品线里,负责判断技术的市场机会。他认为微软是一个草根型创新公司。
这个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微软对于业界依然举足轻重—在市场份额这回事上。
“你希望Windows 8用多长时间替换掉上一代操作系统?”在被《第一财经周刊》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鲍尔默的答案有点让人失望:2年到3年时间。这是基于历次产品升级换代得出的结论。在Windows 8发布之前,这是微软对这个跨时代的产品的希冀吗?
两三年的确有点长,鲍尔默想了想又说也许用不了这么久,但可以看到的是iPhone用5年不到的时间已经重新改造了移动市场,而微软还没有足够强大的硬件合作伙伴确保与Windows 8一起战胜三星、苹果这些对手。
和它最密切的诺基亚曾经很强大,但那是旧世界里的事了,那部几乎是用能想到的最快速度推出的Lumia 800,市场表现也没有完全达到预期。而微软看重的中国市场,Lumia 900尚未发货在诺基亚最新财报发布之后,并没有让华尔街 看到更多信心。
更何况还有一如当年的Linux般、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小角色。
采访最后,《第一财经周刊》问起如何看待创业公司Evernote,鲍尔默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当他终于听清了我们是在说什么的时候,“这是家不错的公司!对,它们的技术我们已经有了,那是个只有150人的小公司。”鲍尔默哈哈大笑。微软在全球有超过9万人。
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Evernote,虽然它只是微软众多创新研发计划和产品中的一个,虽然它的收益只是微软利润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