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券商厉兵秣马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三板扩容,各家券商纷纷招兵买马、储备项目,全力备战。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5月底,已经有63家券商获得新三板主板券商业务资格,其中不仅有申银万国、国信证券、国泰君安等早期便开展新三板业务的大券商,也包括世纪证券、新时代证券、中航证券等近期才获得资格的小券商。
为了储备优质项目,许多券商跟地方高新技术园区合作,把新三板业务推介会开进了园区。很多投入较早的券商储备项目已经超过30个,如国信证券现有新三板储备项目已经超过100个,西部证券现有新三板储备项目超过50个,金元证券目前储备的新三板项目也超过了40个。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查阅一些金融招聘类网站时发现,国信证券、光大证券、海通证券、兴业证券、金元证券、中信建投、广发证券、华泰联合证券等券商的场外市场部目前均在大举招聘新三板业务人员。
“虽然目前的新三板业务还处于赔本赚吆喝时代,但大家都比较看好这一业务未来的盈利前景,没有人愿意输在新三板扩容的起跑线上。”金元证券场外市场部总经理陈永飞坦言,目前券商推荐一家企业到新三板挂牌的收费大约在100万-150万元之间,而一个新三板项目至少需配备一位注册会计师、一位律师和一位行业专家,扣除人力成本和差旅费用后,券商的收益寥寥无几,很多时候是亏本的。
一直坚持投入新三板业务的西部证券场外市场总部总经理程晓明也毫不避讳地表示,“公司自从事新三板业务开始,一直是亏钱的,最多的一年可亏损上千万元。”
不过,暂时的亏损丝毫没有阻碍各路券商进军新三板业务的决心。“随着新三板未来逐渐活跃起来,挂牌费用会水涨船高,而且定向增资的收费也会提高,主办券商会逐步扭亏为盈。”陈永飞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即将引入的做市商制度也将成为券商新三板业务盈利的重要来源。
新三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后,每家挂牌公司可以选定两家以上有做市资格的主办券商担任做市商,做市商将向市场提供双向报价,投资者根据报价选择是否与做市商成交,投资者委托不直接配对成交,报价最小单位也将被拆分为1000股/手。做市商通过不断买卖来保证市场的流动性,并赚取买卖差价盈利。
潜在大蛋糕或贡献丰厚利润
银河证券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场内市场交易股票数量约2400家,以年均300家IPO数量计算,三年后将达3300家。根据美国资本市场经验,场外市场交易股票数量约占总体40%。据此粗略估算,三年后场外交易的公司数量保守估计约在2200家左右,但考虑到政府当前对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的政策意图,预计最终的场外公司数量三年后可能在2500家以上。
招商证券研究员罗毅认为,新三板的股份转让、定向增发、企业收购三大功能给券商提供更大的作业空间,同时做市商将获得赚取股份交易的买卖差价的机会。罗毅在报告中指出,目前新三板的总市值约100亿元,已有100多家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牌和通过备案,而中关村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剔除已经上市的200家,挂牌率不到1%,潜在储备项目丰富。2010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1.59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的七分之一,假设挂牌率提升至5%,预计全国的国家级科技园都纳入进来后,新三板市场的总市值可达7000亿元。罗毅指出,做市商价差利得将增厚证券公司营业收入10%以上。
“新三板业务将成为券商未来两年盈利的一大重要亮点。”一家券商投行负责人表示,券商不仅可以享受做市商的买卖价差收入,还可以通过新三板为创业板储备项目,从承销费用和直投收入两方面收获丰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