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要闻 >> 宏观 >> 浏览文章

央行官员否认中国版QE 媒体只做不说

2015-4-30 6:13:32东方财富 【字体:

  近日,有外媒援引未具名中国政府官员的话称,中国将效仿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推出中国版QE。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所谓中国版QE是没有根据的。”

  就在上个月,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才对中国版QE作出了澄清,称是不实之词。

  央行官员否认中国版QE

  昨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澄清道:“所谓中国版QE是没有根据的。”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马骏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央行不得直接向政府提供融资。何况,央行手中还有定向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流动性调节工具,足以维持合理的流动性,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平稳增长,没有必要以直接购买新发地方债的QE手段来投放基础货币。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导刘煜辉称,直接购买地方债并非央行的“角色”,但央行可以通过很多技术手段“变通”。“如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也可以通过再贴现,商业银行用债券或者其他资产做质押,央行提供再贷款,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此外,还可以通过降准的方式,释放冻结的流动性。”他说道。

  事实上,央行4月19日已宣布下调各类存款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不过,一位地方财政国库人士称,央行降准之后市场利率并未有明显下降,“政府一直希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由于此次发行债券比较急,政府担心巨额地方债供给会推高利率,所以很谨慎。”

  按照国际上的定义,QE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货币的干预方式。因此,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

  马骏说,今年我国将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基调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和重申。

  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曾表示,当前中国采取的货币政策还是常规的货币政策。并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在非常谨慎地关注和追踪全球经济走势,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要支持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称,目前来看,中国的利率还有调整空间,简单把一些基础货币投放的调控手段比作“中国版QE”,值得商榷。

  今年,在有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国务院给地方政府批下了5000亿元一般债券和1000亿元专项债券。此外,今年还有约1.85万亿元的地方债到期,为处理好化解债务和稳增长的关系,财政部年初给地方下达了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

  根据财政部测算,1万亿元的置换债券能让地方政府一年减轻利息负担400亿元~500亿元。获得置换债券最高额度(810亿元)的江苏省也测算过,过去每年利息负担在80亿元~100亿元之间,通过发行置换债券能减少一半的利息支出。

  马骏称,对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会有具体安排,这些安排不会导致市场流动性的紧缩。

  据证券时报报道,在外汇占款减少的大背景下,降准不再简单地承担“放水”的角色,也担任起补充基础货币投放的“补水”重任,再加之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总额高达16万亿,债务置换压力巨大,单靠降准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恐难胜任。因此,近期市场期待的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副总裁章俊认为,包括最近央行进行的SLO、MLF等新货币政策工具都不能有效解决基础货币投放来源长期短缺的问题,央行目前需要一个稳定且规模相对较大的资产购买标的来实现基础货币的投放,地方债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如果央行出台一个类似欧洲央行的LTRO, 通过向商业银行开放质押贷款的通道,以商业银行购买的地方债为质押物。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地方政府融资的问题,从而在实际上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章俊称。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所谓传闻的LTRO,实际上类似于我国已经推行的PSL,只不过未来PSL的抵押标的可能会从原有的贷款扩大到地方债,且预计今年面向商业银行全面铺开。

  不管是推出新工具,还是将原有工具改良,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依旧不会变,对于处理地方债务置换也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早前报道:媒体称中国央行将开始实施QE

  据北京商报援引路透社报道,中国将很快宣布启动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QE),即央行通过直接购买商业银行资产的方式投放基础货币,旨在撬动信用投放,拉低全社会的长期融资成本。

  央行官方仍没有出来正式回应或者“辟谣”。

  从前些年美国推QE开始,国内舆论的基本口径就是指向放水和印钞票,观感持中性偏负面。因此,涉及到中国版QE,货币政策的口径不好圆回来。虽然官方一直不承认中国有QE之说,但央行购买长期国债或长期信贷的做法,本质上就是QE.

  这也不是第一次中国版QE的传闻了。一个多月前,彼时市场传言,3万亿存量债务置换(还有一个更夸张的数字是10万亿)将引发中国版QE,但这随后被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否认,称为“不实之词”。

  虽然财政部辟谣了,但具体的操作手法,还是值得研究。因为随后财政部承认将进行1万亿元的存量债务置换,但坚持认为这是在国务院对地方债批准规模之下、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契约行为。但将高息、短期、有隐性违约风险的债务,替换成低息、长期、有中央政府信用担保的债务,这基本上是一个变相版的扭曲操作。对于地方政府,利息成本降了下来。对于商业银行,在蒙受利息损失的同时,新置换的资产流动性增强,变成合格抵押品,进而可向央行申请中短期的贷款。虽然是财政部冲在前台,可是没有央行的背书,这笔置换就缺少最重要的一环。央行如果不认可,银行就没有置换的积极性。

  存量债务置换,还可勉强理解为扭曲操作。但此次若如外媒透露是直接购买商业银行的资产,那便无法再说自己不是QE了。在经济下行压力严峻、外部环境流动性泛滥,即使中国央行不想害人,也是一定要抢个救生圈自保的。

  事实上,从去年央行开始创新各种货币工具开始,虽然PSL(抵押补充贷款)、MLF(中期借贷便利)、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和SLF(常备借贷便利)等各种叫法眼花缭乱,都可以算得上是QE的小规模试点。在这一点上,中国国情往往是只做不说,打左灯向右拐。非常规货币工具越多被创造出来,越是逼近最终的大杀招QE,因为说明前者越来越不够用。

  另据凤凰iMarkets援引《华尔街日报》报道,政府官员称,中国央行将开始实施宽松计划以支持政府债务置换。报道援引未具名官员的话称,根据该计划,中国央行将允许商业银行以地方政府置换债换取央行资金,以此来提高流动性和刺激信贷投放。

  有知情官员表示,中国央行打算效仿发达国家的信贷放松措施。目前正值中国政府欲重组数万亿美元地方政府债务的计划遇阻之际。

  知情官员称,依据这项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实施的计划,中国央行将允许中资银行用地方政府债券换取贷款,来提振流动性和放贷活动。这一“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与欧洲央行实施的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类似。

  北京目前所面临的头疼问题之一便是地方政府的大规模举债。根据最新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地方城镇举债规模自2013年6月以来已经扩大了将近50%,债务总额约为16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6万亿美元)。地方政府举债规模已经占到自2008年以来中国国内债务总额的四分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已经发布警告称,中国政府负债规模的扩增速度已经超过了日本、韩国和美国在陷入经济衰退之前的水平。

  为了帮助地方政府减轻债务负担,中国财政部近日表示将允许债务负担较重的地方政府发行新债以更换现有债务(其中大多数是银行贷款),这种新型债务可获得发债政府明确担保。有观点指出,中国财政部实施上述举措的目标一是为了降低政府融资规模,二是为了给予地方政府更多时间偿还债务。

  对于上述新政,中国国内商业银行机构对于购买地方政府的新型债券并不感兴趣,过去以来商业银行一直是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主要的收购者。商业银行机构普遍认为地方政府所发新债的收益率过低,与此同时其还担心动用大笔资金购买政府新债会影响自身的放贷能力。受此影响,中国多个地方政府(包括江苏省、安徽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已经决定推迟发行新债。

  解读:中国版QE是否说明中国经济已处于危险边缘

  证券时报评论文章认为,乍一“QE”二字,着实骇人。因为在大部分人的概念中,若一国货币当局宣布QE,则意味着祭出最后的杀手锏让经济起死回生。那么,如果中国开启QE,是不是说明经济已处于危险的边缘了?

  非也。笔者认为,与2008年的4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不同的是,若按照近期的传闻看,被市场称作“中国版QE”的一系列政策工具的落脚点不在“刺激”,而是“修复”。

  修复什么?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所落下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近几年来激增的地方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因此,从去杠杆的角度看,中国政府已打出和即将打出的政策组合拳,乃是发力于重塑资产负债表。

  不论是已经爆出的央行注资政策性银行,还是市场热议的信贷质押再贷款试点即将全国铺开、央行将推中国版LTRO(长期再融资操作)等传闻,这些被市场冠为“中国版QE”的政策,实质都是国家在调整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以期实现整个社会的债务分担。

  “经济周期本质上也是债务周期,中国正步入长债务周期下半场,主要体现为企业、政府、居民三部门的资产负债相对变化。宏观政策的本质就是构建经济风险在不同部门资产负债表之间的转移机制,在经济谷底阶段寻求债务分担框架。”华创证券研报指出。

  根据去年中国社科院公布的数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扩张明显,截至2012年末杠杆率就达到215%,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占比极高,达到139%,远超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合)国家90%的警戒线。一名官员曾表示,激增的杠杆有40%是地方政府“贡献”的。所以,解决企业财务负担过重以及地方债务到期偿还问题迫在眉睫。

  以化解地方债务为例,尽管市场期待中央政府能出手相救,但无论是市场还是决策层都明白,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中央全面接手债务的方式并不可行。即使“侠之大者,为国接盘”的央行未来果真推出LTRO,其在机制设置上仍与欧美的QE有着很多区别,比如LTRO释放的规模由银行需求量决定,而QE是央行预先确定规模;LTRO提供的流动性是有资金成本,且有到期期限等。

  而对于重塑其他非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目前转牛的股市和即将全面推广的信贷质押再贷款,分别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面缓解企业融资高成本压力。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也在此过程中获得转型和发展。

  修复不是强刺激,但也是为了防止经济过快下滑,恢复正常发展速度。如此看来,即便这盘大棋被市场称作QE,也并不如上去那么令人恐慌。只不过,历史的前车之鉴也在提醒,政府大包大揽式的救助只会过犹不及,市场的参与同样不可或缺。

(责任编辑:DF127)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