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央行报告】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空间较大 无须中国版QE
【专家解读】专家谈近期货币政策操作:不存在“中国版QE”
【最新动态】央行:4月份向银行净投放中期基础货币650亿元
【政策前瞻】CPI即将出炉 多家机构预测降息
【分析评论】分析称货币政策稳健中偏宽松 降息降准仍有空间
===全文阅读===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空间较大 无须中国版QE
工具箱内的工具依旧充足,没有开展中国版QE的必要。这是央行在昨日发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传递出的信息。
《报告》中的具体表述为:目前各类货币政策工具都有较大的空间,能够有效调节和供给流动性,无须以量化宽松的方式大幅扩张流动性水平。
就在上月底,针对“央行试图购买新增地方债,中国版QE箭在弦上”的传闻,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央行没有必要以直接购买新发地方债的QE手段来投放基础货币,且中央银行法也规定央行不得直接向政府提供融资。
央行在今年2月和4月两次普降存款准备金率,并额外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中国农村发展银行定向降准,但目前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依然普遍在10%以上。2月底降息后,活期存款和一年期定存的基准利率分别为0.35%和2.5%,并未遭遇一些发达经济体面临的“零利率下限约束”。
马骏认为,央行手中有包括定向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各种流动性调节工具,足以维持合理的流动性,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平稳增长。
除了降准、降息,央行的工具箱中还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SLF)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可供使用。
央行在《报告》中披露,农历春节前针对现金大量投放和新股IPO 等因素对流动性形成的短期冲击,安排了28 天期以内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以弥补流动性供求缺口,并搭配使用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春节后,考虑到外汇占款减少等因素,主要通过开展7 天期逆回购操作适量投放短期流动性,3 月末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余额为500 亿元,SLO 操作余额为0.
面对经济下行、物价涨幅有所回落的情况,央行一季度在降息的同时共降低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30个基点至3.55%。4月份,继续下调20个基点至3.35%。
SLF和MLF也是目前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手段。2015年1月,在前期10 省(市)试点的基础上,央行开始在全国范围推广分支行SLF操作。而为了发挥货币市场利率走廊上限的功能,央行也会适时调整利率水平。2015年春节期间,借用SLF工具,央行总行和分支机构分别向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机构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3月底SLF的余额为1700亿元。
MLF的利率发挥着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央行在一季度累计开展了10145亿元的操作,期间3个月,利率均为3.5%,目前均未到期。
中小机构欲从央行获得流动性,以往面临着高等级债券质押品不足问题。为此,2014年央行在广东、山东省试点了信贷质押再贷款,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外盘活存量资产的又一渠道。具体来说,就是银行将达标企业的全部信贷资产打包建立质押品资产池,向央行申请预先备案,央行从银行备案的信贷资产池中选择适当的信贷资产,按照一定比例折扣后用于质押,给银行发放再贷款资金,注入流动性。
今年,信贷质押再贷款试点有望在全国铺开,但马骏表示地方政府平台贷款暂不在质押品的考虑范围之内。
欧央行自今年3 月起推出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每月资产购买规模提升至600 亿欧元,将持续至2016 年9 月或中期通胀率接近2%,预计总资产购买规模达1.1 万亿欧元。央行在《报告》中表示,量化宽松政策的长期效果还有待观察,从根本上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才是经济复苏的治本之策。(来源:上海证券报)
专家解读近期货币政策操作:不存在“中国版QE”
作为一种非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的英文缩写,“QE”一词近期被一些人硬是“搬”到了中国。伴随近来降息降准、地方债务置换等政策出台,“中国版QE”被一些西方媒体传得沸沸扬扬。中国是否正在成为“全球QE俱乐部”的新成员?记者采访了多位知名专家,他们都认为不存在“中国版QE”。
“中国版QE”目前不存在
“我不认为中国在采取量化宽松的办法。”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态度鲜明,“此前的降息、降准都属于常规数量型货币工具,是正常的预调微调,并非QE。”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一直稳定遵循年初确定的主要政策目标。尽管操作工具灵活多样,如不同形式的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但总体上看,以M2增速目标为代表的政策变量,始终在预定的政策目标范围内波动,这与欧美央行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失灵后所采取的非常规量化宽松有本质区别。
“所谓‘中国版QE’是没有根据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认为,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调结构、稳增长,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经济、金融问题要靠改革来解决,而不是靠量化宽松来解决,以“QE”来投放基础货币也解决不了问题。
常规调控不能和“QE”混为一谈
“什么叫‘QE’?硬给一头牛往里注水才叫‘QE’。中国的实体是有实际需求的,如果把财政、货币政策应该有的支持力度叫‘QE’,那是混淆视听。”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记者,只有当利率已经降至零以下,用钱主体都不愿意拿钱、拿钱没有地方赚钱,常规的利率杠杆无法再发挥任何作用,才需要使用“QE”这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彭文生也表示,“QE”有着严格定义,指的是短期利率到了零甚至负利率以后,为了调控中长期利率,中央银行直接购买资产、向市场强行注入大量流动性货币的干预方式。中国的利率现在还没到那么低,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没有大幅扩张,QE的两个标准都不符合。“将正常的预调微调贴上量化宽松的标签,会引起严重误导。”彭文生说。
针对地方存量债务置换、注资三家政策性银行等最新动态,鲁政委表示,不能把这些和“QE”混为一谈。
“促进经济发展是宏观调控的应有之义,不必自我束缚,也没必要遮遮掩掩,只要符合实际情况和经济规律,预调微调还可以更灵活。”鲁政委建议,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看,两者不能彼此割裂,而要有机结合,形成合力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关键是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
4月份进出口、PMI等数据显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对此彭文生表示,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但这不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向或大幅放水。
据巴曙松分析,从下一步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看,现有的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还有较大操作空间。从整个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观察,地方政府等杠杆率相对较高,但是中央财政等依然有较大承担能力,中长期来看,没必要走向大规模“QE”,应更多通过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使得整个国家负债表结构更合理。
“目前对大型银行实施的存准率高达19.5%,降准的空间还非常大。只有危机发生后,才需要特殊的货币政策来应对。中国既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故也不需要‘中国版QE’,更不应该把目前推出的或今后还可能推出的降息、降准当做‘中国版QE’来看待。”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说。
专家普遍认为,当前“融资难融资贵”仍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未来货币政策调整关键是疏通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让流动性能真正进入到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和“三农”等薄弱环节。(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DF010)
123 下一页 阅读全文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