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银行催贷而集体上书地方政府的浙江600家企业正在焦急等待。
7月17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相关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目前发生在浙江省担保圈的信贷风波已经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省金融办日前牵头召集银行、相关职能部门举行闭门会议,多次协调商讨对策。
但在浙江省政府召开多次协商会议后,企业与银行之间并未就催贷事件达成一致。面对当地不断上升的不良贷款率,银行认为催贷属“正常反应”。截至目前,杭州市金融办还未接到任何予以解决的相关通知,仍处于等待的过程之中。
“政府是否帮助企业渡过此次难关,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杭州市金融办一位人士告说。
求助政府
据报道,近日杭州600家民企上书向浙江省政府紧急求助,希望省政府联合省经信委、省金融办、省银监局以及各级政府维稳办成立协调小组,对这次因银行催贷引发的民企资金链危机尽快进行集中和系统性的处置;并希望浙江省政府出面协调银行暂时停止收贷,并尽快将近期所收贷款暂时发放给相关企业;以及希望政府出面与银行方面协调,争取今后3年之内,不要削减相关企业的贷款额度。
“600家企业联名上书并不是一个突发事件。早在6月底,就已经有4家企业联名上书相关部门,恳请政府出面延迟他们还贷的时间。”上述杭州市金融办人士向记者透露。
7月3日,虎牌集团向杭州萧山区政府提交了相关互保、联保,以及银行抽贷带来的资金状况,并提出了如何解决虎牌资金问题的请求。随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向政府提交的报告以寻求保护。“此次联名上书的600家企业中,不乏龙头、明星企业,受关联银行更是高达23家。”上述杭州市金融办人士告诉记者,在接到600家企业联名上书之后,浙江省政府紧急召开了临时会议,参会人员包括企业代表、银行代表、各企业协会代表、以及政府相关领导。
早在6月14日,杭州市政府便公布了《关于杭州市部分家具企业及关联企业信贷问题政银协调专题会议纪要》,其中包括省银监局、省金融办和多家银行均参加了专题调研,提出问题家具企业的债权银行要及时向人行杭州中心支行和省银监局汇报,不再“出现一家银行放贷,一家银行收贷的现象,做到银行之间共进退”。
然而,仅仅一个星期之后,浙江省政府再次召开了视频会议,建议“尽快建立专案小组受理危机企业的报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据悉,在浙江省政府召开的多次协商会议上,企业与银行之间并未能形成一致意见。多数企业代表认为,最近发生的一些企业因联保、互保陷入资金链风波的事件是由于银行催收贷款造成。
“正是催贷的压力沿着浙江民企之间庞大的联保互保网络蔓延,引发了大面积的企业资金链危机。”企业代表在会议中表示,因为银行催收贷款,才导致了企业“一损俱损”,因此各银行不良贷款率迅速攀升,说到底是银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虽然政府重视企业互保、联保圈危机,但银行并没有因为政府的协调而减缓催缴贷款的速度。”浙江某电气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但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延缓借款人的贷款期限给企业创造自救机会,从而减少贷款损失或者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进而盘活有效资产,缓解企业债务危机,也都只是短时期的权宜之计,并不是长期有效的解决办法。
银企意见现分歧
根据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自5月份以来,在出险的企业中,有60%是因为给其他企业担保代偿后,出现了资金困难。
记者从杭州金融办相关人士处了解到,浙江企业采用互保模式获取贷款很普遍,约占企业总融资比例的60%~70%。尤其是进入今年二季度以来,浙江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现象屡有发生,使得企业联保、隐性互保的风险被点燃并迅速蔓延。
“企业含辛茹苦经营了20年,结果不到24小时就倒下了。”杭州市平湖区某电气公司的董事长对记者这样描述自己的惨痛。
可是,这样的说法引起了银行相关人士的强烈反对。中国银行浙江分行相关人士表示,银行的催收行为均是来自于企业之间互保风险的急剧扩大,并不是银行盲目的催收所造成。
“除此以外,由于很多企业所贷的款项并未能投入实体产业当中,而是转投了矿山、煤矿等投资行为,当投资收益无法挽回时,便出现了资金断裂的情况。”浙商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去年下半年起,江浙地区的部分银行不良贷款率就已经开始上升。浙江银监局的数据显示,浙江省2012年4月底不良贷款为637亿元,比年初增长145亿元,增幅近30%。
“银行催贷是控制风险的正常反应,意在对风险较高的民企不予贷款延期及续贷?”建行相关人士的表示代表了银行业大多数人的看法。
至此,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也逐渐陷入一种胶着的状态当中。“倘若银行将还款时间延后,企业会有更多的时间寻求实体经济的改善,降低其倒闭的风险。”某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但是,杭州市金融办相关领导表示,这样的诉求能否如愿,决定权始终在牵连在内的23家银行的手中,政府无权强制银行执行。